- 帖子
- 1180
- 主題
- 204
- 精華
- 0
- 積分
- 1051
- 點名
- 0
- 作業系統
- Mac.OS10.6
- 軟體版本
- Office 2003
- 閱讀權限
- 100
- 性別
- 男
- 註冊時間
- 2010-5-3
- 最後登錄
- 2012-9-19
     
|
5#
發表於 2011-7-14 19:55
| 只看該作者
發燒不能一律用冰枕
發炎時要用退燒藥 2005年02月24日 蘋果日報
--------------------------------------------------------------------------------
小孩發燒總是令父母擔心不已,想盡辦法幫小孩退燒,深怕會燒壞腦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台灣兒科醫學會,推出兒童發燒處置新建議,
除非小孩是因中暑、穿太多等非發炎因素造成發燒,才可採用睡冰枕等物理性退燒法,否則只有服用退燒藥等化學性退燒法才有效。
報導╱王雪玲、楊琇雯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黃富源指出,傳統上大家總認為發燒是件壞事,但近年來醫學界研究發燒時發現,適度的發燒可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
攝氏41度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造成直接的傷害,一般人常說,小孩發燒會燒壞腦子的個案,都是小孩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引起發高燒症狀,並非發高燒引起腦膜炎。
找原因 發炎與非發炎
台大醫學院副教授李秉穎指出,引起發燒原因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身體因疾病引起的發炎,另一種是太熱或散熱不良造成。要確定發燒原因,
首先要將會引起身體溫度上升或散熱不良的因素去除,如是否喝很多熱水、運動、泡三溫暖、長期曬太陽、穿太多衣服等。避免這些因素後,
再靜坐休息15分鐘到30分鐘再量體溫,若體溫下降,就代表非發炎引起,若仍持續高溫,則是發炎引起。
非發炎--可採散熱退燒
如果是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非發炎造成的發燒,這種高溫不會提升人體免疫力,隨時可退燒。因為這種非發炎造成的發燒,
只是產生熱與散熱失調,可使用冰枕、低溫毯、散熱貼片等物理退燒法。
不要使用酒精
過去常常被使用來退燒的酒精,因具有刺激性加上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不可用來退燒。
發炎時--採化學退燒法
李秉穎副教授表示,人體因各種疾病感染,出現發炎反應時,白血球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腦部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
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來使體溫上升,此時若要退燒一定要採吃退燒藥等化學退燒法才能退燒。
需積極退燒情況
有下列情形,因易發生併發症,一旦體溫超過攝氏38度以上,就要考慮用退燒藥退燒。
1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2併發心臟病衰竭的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3慢性貧血。
4糖尿病或其他代謝異常。
5過去曾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痙攣或癲癇患者。6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的狀況,如小孩哭鬧等。
不能用冰枕
發炎引起發燒時,若採物理性退燒方式,如睡冰枕、用退熱貼等,反會讓身體為提升溫度,必須消耗更多能量,
如出現肌肉顫抖來提升熱量,並以四肢血管收縮冰冷來減少熱量喪失,會使有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等患者,
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易出現嘴唇發黑、呼吸急促等症狀。
多補充水分
不論是打點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的水份,對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沒有退燒效果。但因退燒時,人會流汗來散發體內多餘熱量,
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易因大量流汗導致脫水,這時要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多注意--雷氏症候群
不少家長會自行買退燒藥給小孩吃,要注意由於阿斯匹靈可能會傷害兒童肝臟及腦部,導致雷氏症候群,所以18歲以下兒童不可吃含有阿斯匹靈的退燒藥;
加上阿斯匹靈的主要成分為水楊酸,含有水楊酸的退燒藥不論是藥劑或注射型,18歲以下的兒童都不應使用。
兒童常用退燒藥
乙氨基酚(acetaminophen)糖漿、口服錠劑
用量 依體重每公斤每次10-15毫克。
方法 4-6小時1次
副作用 過量引起肝衰竭。最低單一中毒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20-150毫克。長期使用有傷害腎臟的可能。
異丁苯乙酸(ibuprofen)口服糖漿
用量 每公斤體重每次5-10毫克
方法 6-8小時1次
副作用 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可能副作用包括胃腸不適、上消化道出血、減少腎臟血流、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等,不宜用於脫水及持續嘔吐兒童。
醫師說
台灣兒科醫學會 理事長黃富源------不退燒找原因
小孩吃了退燒藥,退了又燒時,父母總會誤以為退燒藥沒效。其實各種退燒藥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後又燒起來很正常,
如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可能會持續發燒達一星期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不是一直換退燒藥。
台大醫學院 副教授李秉穎------不要倒果為因
不少人認為發燒時,只要想辦法出汗就會退燒,所以就以運動流汗方法來退燒,其實是種倒果為因的錯誤觀念。發燒時,體溫上升,
但當腦部體溫定位點調降後,身體就顯得過熱,所以會出汗來調降體溫,並不代表出汗後就不發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