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轉貼] 認 識 腸 病 毒 [打印本頁]

作者: PD961A    時間: 2011-7-13 19:54     標題: 認 識 腸 病 毒

http://www.ncku.edu.tw/~nursedp/hygiene/hygiene_08_05.htm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門診提供
認 識 腸 病 毒
▲ 什麼是腸病毒?
腸病毐是一群病毐的總稱,因病毒的特性可耐酸,進入小腸繁殖之後從糞便排出,故稱之為腸病毒。
此病毒有68種,又可分為:小兒麻痹病毒(3種),A群克沙奇病毒(23種),B 群克沙奇病毒(6種),新型腸病毒(4種,68型-71) Echovirus (32種)。
在六十多型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其餘腸病毒並沒有疫苗可預防,亦無特效藥可治療,且其傳染力相當強;一般給予支持性療法,
但在出現合併症時,馬上就醫,給予正確、適當的重症加護治療,可提高治癒率。

亞熱帶地區的台灣一年四季皆有腸病毒的發生,流行的高峰期是春夏季。各種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三歲以下的嬰幼兒為高危險群,併發症發生率亦較高。

▲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秋兩季流行。主要經由口糞傳染和呼吸道傳染,也常因成人自外面帶回病毒,接觸或飛沫傳染家中幼兒。
另外,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因接觸患孩口唇造成感染而發病。一般的潛伏期是3到6天,傳染力始於發病前幾天,約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主要的臨床表現是泡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和無菌性腦膜炎等。

最常見是發燒喉嚨痛、流口水、不安、食慾不佳,偶而出現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嬰兒及兒童容易被感染,高燒不退、抽搐、嗜睡、意識不清、臉色蒼白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
主要傳染途徑:藉由糞口傳染、口口傳染亦即呼吸道傳染。初次感染後一至三週呼吸道可分離出腸病毒;在糞便中可持續八週;
另外產生皮疹的腸病毒疹子的分泌物或出血性結膜炎的眼睛分泌物亦可傳染。
足口症─絕大多數的患兒,在五至七天內會自然痊癒,通常不發燒或微燒一、二天,有口腔潰瘍,手掌、腳掌、膝蓋、臂部有紅疹、小水泡。
咽峽炎─絕大多數的患兒,在五至七天內會自然痊癒,咽峽炎可高燒二至四天,咽 喉、口腔內有紅腫、小水泡而後潰瘍、口腔疼痛、流口水。合併症─極少數出現合併症。
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肢體無力(類似小兒麻痺),步態不穩、抽搐、甚至肺水腫導致死亡,尤其是腸病毒71型。

▲ 腸病毒要如何預防?
1. 加強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在處理患者的排泄物和嘔吐物後更應用肥皂洗手。
2. 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3.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 得到腸病毒怎麼辦?
感染病毒大約2至10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大部份的病例過了幾天後就會自然痊癒。
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7至10天。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也沒有殺死腸病毒的特效藥。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給予對抗症狀的支持性療法。受感染的病人應避免親吻、擁抱或接觸孕婦及小孩﹝尤其是三歲以下幼兒﹞
罹病之學童應請假在家休息,避免傳染他人。

建議及注意事項:由於口腔潰瘍,非常疼痛,常影響患兒的餵食。冰涼及軟的食物較不會造成口腔疼痛,可儘量選擇此類食物,來鼓勵或勉強患兒進食,以補充患兒的體力及避免脫水。
需注意維持口腔的清潔,吃完東西後立即喝開水或漱口;若疼痛不已,可依醫師指示予以止痛藥。

若病童合併有發燒症狀,別忘記該給予水分補充,調節室溫(攝氏24∼16度),必要時予以冰枕,嬰兒則予以水枕。
體溫上升至38度半則依醫囑予以退燒藥,或予溫水拭浴。

為了避免傳染,應加強洗手,尤其是處理患兒的糞便,接觸患兒的分泌物後及飯前,避免與患兒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如奶嘴、奶瓶、湯匙等),少出入公共場所。
並以70%的酒精擦拭或清洗兒童玩具、填充玩具則可用黑色大塑膠袋包裹置於太陽下曝曬,食物餐具則利用煮沸法以去除腸病毒。
充分的睡眠、良好的營養狀況及運動可增強兒童的抵抗力,哺育母乳至少四個月可保護新生兒及嬰兒免受腸病毒的感染。

當腸病流行時應盡量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居家環境宜清潔通風。受感染的患童宜在家休息,避免傳染給他人。
家中的其他小孩也應予適當的隔離,通常家中第二個小孩受到感染,因接受較多的腸病毒故症狀會較嚴重。
患童於痊癒過程中病毒仍會從糞便中排出持續約1-2個月,故在餵食前、解便後、準備食物前應洗淨雙手。
作者: PD961A    時間: 2011-7-13 19:58

▲ 什麼情況下必須要馬上看醫師?
如果有以下症狀:持續發燒、倦怠、嗜睡、肌陣攣、意識不清、態不穩、肢體無力麻痺、不正常皮疹等,請儘速就醫。
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到4天後出現。其中又以肌陣攣﹝睡覺時驚嚇反應﹞為早期腦幹腦炎徵兆最重要,應住院觀察治療。

預防腸病毒,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大人與幼童,都務必注意個人衛生,落實勤洗手的好習慣,當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
要注意觀察病童(尤其三歲以下嬰幼童更應注意)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等症狀,
請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 感染腸病毒之後,有沒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
得到某一種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 病毒而言,不會復發。
但是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所以有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
作者: PD961A    時間: 2011-7-13 19:59

緊急狀況處理及觀察
腸病毒某些型會引起腦膜炎和心肌炎等併發症,造成生命危險,特別是腸病毒71型,感染的孩子,從發病到死亡,甚至只有短短的7∼12小時,病程進展快的連醫師都有點措手不及。

感染5階段
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體力不佳、突然很累、意識不清、肢體麻痺、高燒、嘔吐、嗜睡、四肢無力、呼吸急促時,一定要迅速就醫。
就臨床症狀而言,腸病毒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出現第三級時就有危險,需立即就醫。

發燒、食慾不振、喉嚨發炎、口腔潰瘍、流口水、皮膚疹。
發燒、哭鬧、懼光、嘔吐、腹脹、躁動、睡不好。
高燒不退、嘔吐、嗜睡、四肢無力、心跳加快、面無表情、有幻覺等。
低體溫、抽筋、呼吸困難、意識不清、肺及消化道出血。
昏迷、呼吸窘迫、心肺衰竭、死亡。
如果孩子不小心感染腸病毒,千萬不要慌張,慌張於事無補,反而亂了腳步。記得細心照顧、增加孩子的抵抗力,便能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病兒居家護理6要訣

*多補充水份
因為身體不適的情形下,擔心會有脫水的可能,所以最好讓孩子多補充一些水份,如果孩子不願喝開水,也可改以果汁或湯汁,有時醫師也會建議服用電解質液以防脫水。

*吃冰涼食物
因口腔潰爛會引起進食疼痛,這時候,冰涼柔軟而不用咀嚼的食品是最好不過的,如冰淇淋、果凍、布丁等東西,既清涼、易吃又富含高熱量,
也可以減輕嘴巴裡的不舒服、補充體力與抵抗力,可說是最佳的三餐代用品。相反的,此時要避免薯條、零嘴、炸雞塊等油炸食品及太熱或太鹹的食物,以免刺激傷口,使孩子拒絕吃東西。

*在家休息
為了防止孩子交互感染,同時也有機會好好休息,最好讓病兒請假在家休息,而且不要出入公共場所,如果家中有其他的小孩,最好也分房睡覺或是不要共同玩耍,以防傳染。

*舒適的環境
別讓孩子太冷或太熱,穿適量的衣服或蓋薄被,讓孩子能安穩休息。

*注意衛生
腸病兒多會有腹瀉的症狀,家長要小心處理排泄物、衛生紙,以免感染其他小孩,若是小寶寶則每次排泄後,就幫寶寶用清水清潔屁股,同時勤換尿布,盡量保持乾爽,以免造成尿布疹。

*留心觀察病情
遵照醫師囑咐用藥後,家長還要觀察孩子病情是否有改善,體力、活動力是否逐漸恢復,若病情有加重現象,如抽搐、呼吸困難、反覆高燒不退、意識不清,則應盡速就醫。
只要按時吃藥、細心的照顧,一般的腸病毒、克沙奇病毒感染約三至五天就會改善,一星期左右就會完全康復。
但是如果孩子有嗜睡、意識不清楚、劇烈頭痛、嘔吐的情形時,就要立刻帶去給醫生檢查。

醫師處方箋
只有實驗室診斷才能確定腸病毒感染,包括病毒分離及血清學檢查。但目前並無特效藥,只能給予對抗症狀之支持性療法,包括退燒、補充水份、臥床休息。
嚴重感染有生命危險者,可由醫師通報注射免疫球蛋白。但有關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其效果尚未有定論,沒有特殊併發症的腸病毒感染,不需要靜脈注射昂貴的免疫球蛋白。
作者: PD961A    時間: 2011-7-14 19:50

最新處置建議 衛署:童發燒躺冰枕無效
恐影響代謝致休克「39℃以上再吃退燒藥」
2011年 04月16日 【甯瑋瑜╱台北報導】孩子一發燒,不少家長擔心腦子「燒」壞,會拿冰枕、散熱貼布幫孩子退燒。
但根據衛生署與兒科醫學會發布的最新版「兒童發燒處置建議」,上述物理性退燒方法會干擾免疫系統,增加身體負擔,導致病程延長。
對於代謝異常病童,更可能造成代謝系統崩潰致休克。


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李秉穎昨受訪時表示,燒壞腦子與發燒無關,而是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引起。
他說,發炎引起的發燒,僅退燒藥、退燒針、肛門塞劑能退燒。冰枕、散熱貼布、脫衣服、吹電扇、打點滴,根本無效。
冰枕、散熱貼布對熱衰竭、熱休克等身體無法散熱時才有效。


腦部升溫增免疫
李秉穎說,發燒定義為體溫攝氏38度以上。李秉穎說,生病時發燒,屬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身體對疾病抵抗力,發燒時腦部自動將體溫設在攝氏39、40度。
放冰枕等物理性降溫方式,等於違背腦部命令,為提高體溫到腦部要求標準,代謝反應須加快,反而增加身體負擔,「盲目退燒會干擾免疫系統、使抵抗力變低,疾病反而較慢才好。」
李秉穎說,對代謝異常疾病、慢性心肺疾病等發燒高危險群,使用冰枕等物理性退燒方法,常讓病情加重,身體代謝系統負擔加重,造成休克甚至是死亡。


手腳冰冷宜保暖
李秉穎說,發炎引起的發燒,若在攝氏39度以下,且無特殊不適,不必給退燒藥;剛發燒時會手腳冰冷,應注意保暖,若超過攝氏39度可給退燒藥。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提醒家長,退燒藥目的在讓小孩感覺舒適,效果僅幾小時。若病程未結束,退了又燒,很常見。
潘俊伸提醒家長,6歲以下或20公斤孩子給退燒藥應依據體重,不論藥水、塞劑,應間隔4小時以上,以免劑量過高,傷害肝、腎。
若在攝氏37.5度就給退燒藥,恐使體溫降太低,傷害大腦、心臟。


呼吸急促快送醫
李秉穎說,孩子未發燒時,若有呼吸急促或困難、意識障礙、嘴唇發紫等重症徵兆時,就應立即送醫。


兒童發燒 注意事項
◎一般孩童未超過39℃,或無特殊不適,不需積極退燒。但有代謝異常疾病、慢性心肺病等特殊病童,體溫逾38℃,可考慮退燒
◎退燒藥效果僅數小時,目的讓病童短暫舒適,若疾病未癒,退了又燒屬正常,不能自行加藥服用
◎未發燒時呼吸急促、抽筋、意識不清、嘴發紫、喊頭痛等重症前兆,應速就醫
◎冰枕、散熱貼片等物理性退燒,對病毒、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無效。僅對衣服穿太多、熱衰竭等體溫過高時才有用
◎打點滴無益退燒,脫水才需補充水分、電解質
註:兒科醫學會網站提供最新「兒童發燒處置建議」http://www.pediatr.org.tw/people/edu_info.asp?id=12
資料來源:兒科醫學會、潘俊伸醫師
作者: PD961A    時間: 2011-7-14 19:55

發燒不能一律用冰枕
發炎時要用退燒藥  2005年02月24日 蘋果日報
--------------------------------------------------------------------------------

小孩發燒總是令父母擔心不已,想盡辦法幫小孩退燒,深怕會燒壞腦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台灣兒科醫學會,推出兒童發燒處置新建議,
除非小孩是因中暑、穿太多等非發炎因素造成發燒,才可採用睡冰枕等物理性退燒法,否則只有服用退燒藥等化學性退燒法才有效。
報導╱王雪玲、楊琇雯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黃富源指出,傳統上大家總認為發燒是件壞事,但近年來醫學界研究發燒時發現,適度的發燒可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
攝氏41度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造成直接的傷害,一般人常說,小孩發燒會燒壞腦子的個案,都是小孩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引起發高燒症狀,並非發高燒引起腦膜炎。

找原因 發炎與非發炎
台大醫學院副教授李秉穎指出,引起發燒原因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身體因疾病引起的發炎,另一種是太熱或散熱不良造成。要確定發燒原因,
首先要將會引起身體溫度上升或散熱不良的因素去除,如是否喝很多熱水、運動、泡三溫暖、長期曬太陽、穿太多衣服等。避免這些因素後,
再靜坐休息15分鐘到30分鐘再量體溫,若體溫下降,就代表非發炎引起,若仍持續高溫,則是發炎引起。

非發炎--可採散熱退燒
如果是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非發炎造成的發燒,這種高溫不會提升人體免疫力,隨時可退燒。因為這種非發炎造成的發燒,
只是產生熱與散熱失調,可使用冰枕、低溫毯、散熱貼片等物理退燒法。

不要使用酒精
過去常常被使用來退燒的酒精,因具有刺激性加上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不可用來退燒。

發炎時--採化學退燒法
李秉穎副教授表示,人體因各種疾病感染,出現發炎反應時,白血球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腦部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
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來使體溫上升,此時若要退燒一定要採吃退燒藥等化學退燒法才能退燒。

需積極退燒情況
有下列情形,因易發生併發症,一旦體溫超過攝氏38度以上,就要考慮用退燒藥退燒。
1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2併發心臟病衰竭的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3慢性貧血。
4糖尿病或其他代謝異常。
5過去曾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痙攣或癲癇患者。6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的狀況,如小孩哭鬧等。

不能用冰枕
發炎引起發燒時,若採物理性退燒方式,如睡冰枕、用退熱貼等,反會讓身體為提升溫度,必須消耗更多能量,
如出現肌肉顫抖來提升熱量,並以四肢血管收縮冰冷來減少熱量喪失,會使有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等患者,
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易出現嘴唇發黑、呼吸急促等症狀。

多補充水分
不論是打點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的水份,對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沒有退燒效果。但因退燒時,人會流汗來散發體內多餘熱量,
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易因大量流汗導致脫水,這時要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多注意--雷氏症候群
不少家長會自行買退燒藥給小孩吃,要注意由於阿斯匹靈可能會傷害兒童肝臟及腦部,導致雷氏症候群,所以18歲以下兒童不可吃含有阿斯匹靈的退燒藥;
加上阿斯匹靈的主要成分為水楊酸,含有水楊酸的退燒藥不論是藥劑或注射型,18歲以下的兒童都不應使用。

兒童常用退燒藥
乙氨基酚(acetaminophen)糖漿、口服錠劑
用量 依體重每公斤每次10-15毫克。
方法 4-6小時1次
副作用 過量引起肝衰竭。最低單一中毒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20-150毫克。長期使用有傷害腎臟的可能。
異丁苯乙酸(ibuprofen)口服糖漿
用量 每公斤體重每次5-10毫克
方法 6-8小時1次
副作用 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可能副作用包括胃腸不適、上消化道出血、減少腎臟血流、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等,不宜用於脫水及持續嘔吐兒童。



醫師說
台灣兒科醫學會   理事長黃富源------不退燒找原因
小孩吃了退燒藥,退了又燒時,父母總會誤以為退燒藥沒效。其實各種退燒藥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後又燒起來很正常,
如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可能會持續發燒達一星期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不是一直換退燒藥。
      
台大醫學院       副教授李秉穎------不要倒果為因
不少人認為發燒時,只要想辦法出汗就會退燒,所以就以運動流汗方法來退燒,其實是種倒果為因的錯誤觀念。發燒時,體溫上升,
但當腦部體溫定位點調降後,身體就顯得過熱,所以會出汗來調降體溫,並不代表出汗後就不發燒了。
作者: ky2599y    時間: 2011-7-22 15:40

我小孩剛滿一歲,發燒過兩次
真的會讓人很緊張~怕感染腸病毒!!
謝謝分享正確的觀念
作者: oobird    時間: 2011-7-31 09:18

為小孩選擇優秀的醫生
這點相當重要
有醫生會把普通感冒當腸病毒醫治
也有把腸病毒當感冒的
不可不慎
作者: slowhand    時間: 2013-1-18 19:29

感染腸病毒之後,有沒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
得到某一種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 病毒而言,不會復發。
但是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泡疹性




歡迎光臨 麻辣家族討論版版 (http://forum.twb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