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轉貼] 食品包材遭濫用第二波塑毒風暴 [打印本頁]

作者: PD961A    時間: 2011-7-11 14:31     標題: 食品包材遭濫用第二波塑毒風暴

食品包材遭濫用第二波塑毒風暴
原文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8922/132011061001175.html
台灣民眾體內的塑化劑,高於歐美先進國家5到7倍,許多人認為是因為近來被踢爆的黑心起雲劑事件,塑化劑被當成食品添加物,
被不知情的民眾吃下肚。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台灣為石化王國,從大賣場、超商到小攤,塑膠製品無所不在,消費者多所誤用、誤食,
讓塑化劑從塑膠製的食品包材中進入人體。

但塑膠食材包裝長期被誤用及濫用的問題,一直被政府所忽視,有法無人管;更沒有人可以證明和有效防範,這些包著三明治、盛著熱湯的塑膠袋,
釋出多少毒素,掀起第二波塑化劑風暴只是時間問題。

到了午餐時間,辦公大樓裡,上班族提回在街角買回的一袋袋熱麵,招呼全辦公室來分享;小學門口,家長們提著一個個塑膠盒裝著的便當,
要送給孩子們吃;街角一個路邊攤,一群人圍著小攤,每人前面一個塑膠碗裝著熱騰騰的麵線;
便利商店裡,店員正把裝著水餃的塑膠盒放進微波爐裡加熱。

這是台灣社會最常見的景象,塑膠袋、塑膠碗、塑膠杯、塑膠筷,早就是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而事實上,這些塑膠製品,大多都沒有經過任何檢驗、認證可以加熱,甚至可以包裹食材。


歐洲人對包裝的要求,比起台灣不知道嚴格多少倍,神隆製藥是台灣少數有能力將原料藥外銷歐洲的藥廠,
副總經理史又南,提到他們與德國官方打交道的經驗。

德國官方不但要求他們提供藥品內容的檢驗報告,連外包裝也要他們說明。「我們告訴德國人,這個包裝是純淨的,」
史又南說:「德國人問,那你們要如何證明這個包裝是純淨的?」

結果,為了證明包裝是純淨的,神隆製藥花了一大筆錢,做遍二、三十種檢驗,提供報告給德國官方;德國官方則將這些報告上網,公布給全歐洲查詢。
作者: PD961A    時間: 2011-7-11 14:51

紙杯餐盒99.9%有毒!業者爆:幾乎都用工業油墨
原文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11/05/31/327-2716690.htm


塑化劑風暴延燒,讓人見識到何謂「毒從口入」。然而,現在有印刷業者爆料,不只是塑膠品,坊間隨處可見的便當盒、飲料杯等紙製容器中,
「有99.9%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工業用油墨」,此外,「食用級」油墨每公斤要價2千元,比「工業用」貴了超過6倍,許多大廠一聽見價格,立刻放棄為民眾安全把關。

知名大廠拒絕吸收「食用級」油墨的價格

一位不願具名、從事印刷業多年的Y先生告訴本報記者,油墨的價格是以公斤為單位,工業用油墨每公斤約250~300元,食用級則是每公斤2000元,
而油墨在容器中的成本佔不到1/6;也就是說,假設1個容器成本是2元,工業用油墨在其中佔0.3元,倘若換成食用級油墨,油墨成本則變成2.4元。

「如果多花2至5元,就能買到安全的飲料,消費者會不願意嗎?」Y先生無奈地說,3年來,他一直努力向小廠、大廠宣導食用級油墨的環保、安全,
然而,「大公司的財報控管嚴格,他們都是只看價錢的,自然直接拒絕。」Y先生不解地說,這成本對大廠而言,應該是可吸收、也佔不了多大的比例才是。

先從國外訂購原料,成品再銷往國外
其實,Y先生的爆料是有跡可循的。從事印刷業的網友「新藍海」曾在民國92年投書媒體,指全台90%以上的紙杯、紙碗、紙餐盒的製造商,
都用一般的油墨(含VOC揮發性有機成分)在印刷,而不是食用級油墨;世上生產食用級油墨廠也不多,從台灣進口記錄就可了解。
他也說,這些事情不僅是小廠在犯,知名大廠也很常見。

紙杯和便當盒的堆疊方式,都是上一個的表層貼著下一個裡層擺置,因此容易有油墨殘留;而容器裝了熱食受熱後,
油墨也容易揮發到食物之中。更遑論鹽酥雞袋、雞排袋等等,高油脂食物的「油」常常會從紙袋裡滲透而出,恐怕也連帶將油墨一同沾附在食物上。

而今,事隔8年,工業用油墨氾濫的情況似乎仍沒有改善,諷刺的是,台灣要使用食用級油墨,還得跟國外訂購,完成較環保的紙容器後也是銷往國外。
Y先生稱,「國外控管較嚴格,他們不得不使用昂貴的容器,國外客戶也會指定用歐盟認可的油墨。」Y先生指出,對食用級油墨控管最嚴格的是歐盟,美國FDA則分很多級數。

「台灣的檢驗可以容許有『小數點』,不像歐盟一定是零」,Y先生直言,要拿到商檢局的食品安全油墨檢驗合格其實不難。
坊間的便當盒、飲料杯、紙杯等等,身邊可見到的食品容器有99.9%都是工業用油墨,但也不是全部都有毒,Y先生特別點名
「可能只有星巴克安全,因為他們是從國外統一叫貨。」至於蔥油餅袋、炸雞排袋,則有部份還會用水性油墨,這恐怕很難避免。

無法避免,卻可以辨識
「雖然無可避免,但有辦法辨識。」他解釋,如果是工業用油墨,熱水一沖下去或遇高溫,立刻就會有油墨的味道。
但若是水性油墨,則不容易用嗅覺去判斷,一定得進實驗室檢驗才能得知。
Y先生強調,食品級油墨主要成分是亞麻仁油,也不是標榜大豆油就一定是食品級,最好是經過歐盟認可。

據悉,工業用油墨對人體的危害莫過於重金屬(如鉛、鉻、鎘、汞)、有機溶劑、環境荷爾蒙等等,因此完全不該用於印刷食品包裝與容器;
Y先生呼籲,對於這部份尚不重視的政府,應立即控管食品安全,制定相關法令,不再讓類似塑化劑、工業用油墨等毒物傷害民眾健康。
作者: PD961A    時間: 2011-7-11 14:54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62700395.html
塑化陰影 冷靜面對健康

隨著越來越多的食品被發現含有塑化劑,許多國人擔心健康因此受到影響。其實,塑化劑對人體的可能健康危害當中比較有科學證據的是生殖系統方面的影響,
尤其是性徵的發育。但是這些證據都是來自動物實驗及對一整群人的流行病學研究,目前並沒有根據個別案例進行研究的確切結果。
因此,目前臨床上上很難斷定某個人的身體異常現象是由食入塑化劑引起的。

     雖然國內用量最大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英文縮寫為DEHP)被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2B類致癌物,
但這並不表示DEHP一定會導致人類的癌症。所謂第2B類致癌物絕大多數是指對人類研究的科學證據有限而動物實驗證據也不充分的可能致癌物,
或是人類研究科學證據不足(比所謂「有限」更少)但動物實驗證據充分的致癌物;DEHP屬於前後者。

     DEHP雖然能導致老鼠的肝腫瘤,但是在老鼠致癌過程中所需的一種稱為peroxisome的物質在人體內並不存在,所以DEHP在人身上造成癌症的可能性不高。
和DEHP同樣被IARC歸為2B類致癌物的東西包括日常生活環境中很容易接觸到的汽油,以及許多人每天要喝上一杯的咖啡。

     絕大部分的塑化劑在進入人體三天以內會自然被排出體外,例如進入人體後十二到二十四小時內約有一半的DEHP以及它的代謝產物會由尿液排出,
而絕大部分會在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時由尿液及糞便排出。因此,除非是長期每天大量食用已經被證實含有塑化劑的產品,否則不需要擔心;
即使是這種情況,除非是經過專業的醫師評估認為有非常特殊的需求,也不必進行治療。如果真的很擔心,建議可以多吃富含維他命的蔬果及多喝白開水,加速塑化劑的排出。

     其實,不只是塑化劑,對於許多環境中的有害物質,人體都有相當程度的解毒及排毒功能。因此,在誤食被有害物質汙染的食物或飲料之後,
不一定需要特別的排毒處理。坊間所謂「排毒治療」,包羅萬象,很多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有人認為毒物大多由肝臟代謝,因此提升肝功能就幫助排毒;
但其實許多「排毒」藥物也是由肝臟代謝,其中真正能提升肝功能的藥物非常有限,胡亂吃藥的結果往往反而加重對肝臟的傷害。

     也有人認為許多有害物質是透過自由基對人體造成傷害,在誤食被有害物質汙染的食物或飲料之後要多吃抗氧化劑。
其實,常見的抗氧化劑以維生素為主,只要多吃富含維他素的蔬果就可以補充;有些研究發現,刻意補充大量的抗氧化劑反而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近來一些大眾傳播媒體誇大了塑化劑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危害,因此國人面對塑化劑的風暴,應該要有正確的知識,否則會因為過度反應而受害。

(作者為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學醫學環境研究所教授)




歡迎光臨 麻辣家族討論版版 (http://forum.twbts.com/)